北上广蓉余额不足!中国城市的人口极限是多少?






随着各地“七普”数据基本揭晓,最新的城市人口格局已经基本清晰。

其中,头部城市的变化尤其让人关注——千万级城市扩容,2000万级城市也添新员。

前者是长沙、青岛、东莞晋级“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”;后者是,成都成为继重庆、上海、北京之后第四个2000万人口城市。



制图:城市财经



此外,广州和深圳的人口总量也分别达到1867万和1756万。

如果按照过去十年的增速,要不了几年,这两座城市的人口也将踏上2000万大关。届时,中国2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将达到六座。

按照目前各地披露的人口规划数据,留给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等城市的人口增长空间的确是不大了。

不过,西部菌注意到一个现象,城市的人口规划都是用来打破的。2000万,未必就是中国城市人口的极限值。



01



放眼世界,2000万人口的城市,绝对是超级大城了。但在中国,2000万人口城市的集体突围,实际上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早。

重庆、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当然早就突破2000万了。而广州、深圳、成都,在此之前也宣布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。

比如,去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,广州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经超过2200万;






深圳则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,截至2015年,实际管理人口已突破2000万;

成都则是在去年由媒体披露: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。


02

就目前可见的规划数据来看,2000+万人的确是中国城市人口的“天花板”了。

比如,“城市战争”梳理发现,经历过去十年的狂飙突进,超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经不断逼近总规设定的极限值:

北京的“余额”是110.69万。

上海的“余额”是12.91万。

广州的“余额”是132.34万。

深圳的“余额”暂未公布。

成都的“余额”是206.22万。

但是,参照多座城市的人口规划,它们的实际人口大部分都超标了。

如北京此前被批复的规划要求,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(其中中心城市控制在850万人左右)。

对照“七普”数据,北京实际常住人口超过规划数值389万,中心城区人口超过接近250万。

再比如,广州,规划要求是,到2020年,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,但实际超过了67万。

更夸张的是深圳,规划要求是,到2020年,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,实际足足超过了656万。




成都,批复的是,到2020年,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20万人以内。按照同样的“5+1”口径计算,实际也超过了接近80万。

重庆,批复的是,到2020年,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700万人以内,但实际达到1034万。

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,就不一一例举了。

这足以反映出一个问题,那就是城市规划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指导性,但城市人口的实际发展,并不是严格以规划为准。


03

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一座城市的人口可以无限膨胀。这既受制于管理效率、资源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也与社会总人口的发展趋势,比如生育水平、老龄化程度等有关。

那么,到底有没有一个比较“靠谱”的参考值?

西部菌认为,有几个数据,至少更能反映出多座城市真实的人口发展目标。

比如,2019年,时任武汉主官公开披露:

要推动武汉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、推动GDP从1万亿向2万亿跨越。

2000万人口到底是什么水平呢?“七普”数据显示,湖北总人口为5775万,2000万就相当于湖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然后,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。

根据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》(2016—2035)(草案),到2035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。

但是,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——按照2760万人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。

而2760万的人口规模,恰好也差不多是四川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此外,根据《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0—2035年)》(公众版)披露,未来十五年,广东将增加1500万人口。

如果按照“七普”的数据1.26亿计算,也就是说,十五年后,广东总人口有望达到1.4到1.5亿。

与此形成呼应的是,《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》(2016—2035)(草案)也提出,到2035年,按照2500万人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。

鉴于目前深圳和广州的人口已经比较接近,假设深圳的人口规划也大致在2500万,那么这两座城市的总人口,未来也差不多是广东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




由此,西部菌得出一个不太严谨的结论:未来除了像北京等相对特别的城市,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、中心城市,如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广深,其总人口的真正天花板,应该是全省的“三分之一”左右。

按照这个标准,成都、广深距离人口“极值”,其实还有不小的距离。武汉、郑州、青岛济南、杭州等,也都还有较大的人口提升空间。

而像西安,目前已经接近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,未来很可能大大超过。



04

当然,种种迹象表明,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不能“无限扩张”。

比如,《求是》杂志的文章就提出:

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,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,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,不能盲目“摊大饼”。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,形成多中心、多层级、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。

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,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,避免“一市独大”的弊端。

不过,请注意,这里着重提出的是“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,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”,并强调是“有条件的省区”。

而优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结构,首先得从中心城市内部着手。

这方面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杭州、西安等在内的不少城市,都在打造副中心,或是新区、新城,这其实就是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。

并且,效果也不错。如北上广深的中心城区人口都在减少,而按照成都传统的“5+1”区口径,过去十年,也只有成华区和高新区2个区的人口比重在上升。







也就是说,对于一部分人口已经上千万甚至超过2000万的城市来讲,人口的继续增加,并不会必然以增加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、牺牲居住品质为代价。

可以说,多数城市的新城、新区都还蕴藏着巨大的人口承载空间。

当然,深圳以今天的面积吸纳近1800万的人口,本身也证明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弹性和可塑性。

而上海单独对5个新城大幅降低落户门槛,类似这样的针对性引流策略,未来不排除将被更多的城市复制。

由此,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。

一,只要未来的城市人口调控和市场引导形成一种平衡,不少千万级乃至2000万级的超级城市,依然还有可以期待的人口增长空间。

当然,有人会说,深圳目前已经准备提高落户门槛。但西部菌想说的,即便是这一策略最终立即付诸实施,其对人口流入的影响尚需观察。

毕竟,本科落户门槛,相比京沪仍不是一个档次。再者,深圳只有一个。

二,那些有着人口腹地支撑,并且产业基本面好的人口超级城市,未来的新城、新区,一定将获得更多的人口导入。

推荐阅读